找到相关内容6058篇,用时11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佛教早期在华传教主体之研究

    支遁、慧远利僧肇。这些中国僧人大都受过中国文化与学术传统的熏陶。他们的出现,一改汉魏佛教神仙方术之风,而致力于佛教义理的探析与理论的建设。受魏晋玄风吹拂的中国知识分子开始对深奥圆融的佛理产生兴趣并发生...

    张晓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07095880819.html
  • 民国年间(1912--1949年)汉藏佛教文化交流

    系佛教均属于北传大乘佛教,不论在形式上、思想体系上都有许多歧异。尤其藏密在文献、修持、义理等方面有其特长之处,可以补充汉传佛教和东密之不足或欠缺。宽融法师曾撰《西藏宗喀巴大师之革命日整顿支那佛教之方针...

    索南才让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07120980925.html
  • 台湾佛教略论

    佛教知识分子阶层受到广泛的重视,但要兼容中下阶层的学佛者,或无意于深奥义理的探求者,恐怕非短时间可及。  战后的台湾佛教,摆脱了日本佛教的影响,注入了江浙佛教的新血,形成“新四大法派”。日据时期的“旧四...

    阚正宗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07122780960.html
  • 水月法师的因明成就——心气沉定 深入论藏

    充足的理由出现。   7. 对陈大齐因明研究的评介   水月对陈大齐的因明成就评价甚高:“突破千年绝学,涣然冰释,撰成因明专著三部。文字清晰,义理分明,启远古异域艰奥,变为易懂学问,唐宋明清以降,...

    郑伟宏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08151081341.html
  • 佛教在构建和谐世界中的作用

    ,将文言译成白话、外文,让佛法的智慧能够解决现实的问题;佛教服务社会发展大局,为共建和谐世界作贡献。   (二)积极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无论是从宏观还是微观,佛教的义理都可以落实到社会生活的...

    汪祖民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6/23061281864.html
  • 达摩祖师禅法十种

    在于心,不在于言。因筌求鱼,得鱼忘筌;因言求意,得意忘言。既称念佛之名,须知念佛之道。若心无实,口诵空名,三毒内臻,人我填臆,将无明心不见佛,徒尔费功。且如诵之与念,义理悬殊,在口曰诵,在心曰念。故知...如此、乃至称佛、亦是妄语。   缘门起问曰:若不存身见、云何行住坐卧也。   答曰:但行住坐卧、何须立身见。   问曰:既不存者、得思惟义理不。   答曰:若计有心、不思惟亦有。若了无心、设...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6/07260082176.html
  • 《一函遍复》讲记(2)

    都可以去看。  但是如果自己仍然存着一颗不善的心,你心没有改变,虽能称念观音名号,但这只不过是种下了未来的善根,现世不能得到感应。所以这里面感应的道理是非常深奥奇妙的,里面包含着甚深的义理,绝对不是...加以阐述。  所以这封信也就是阿伽陀药了,什么都包含着,而且非常精炼,提出的都是原则性的问题。这些原则性的义理,你只要善巧地加以举一反三地使用,它就利益无穷。  印祖原来写书信还是很古奥的,引经据典,《...

    大安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6/15514282348.html
  • 佛教生态伦理核心及其现代诠释

    环境、保护动物的生态文明,倡导一种朴素、和平、和谐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   可以认为,佛教生态伦理思想的诠释应该在两个层面上进行:一是针对佛教徒的、立足佛教义理的诠释;一是面对非佛教徒的、融合现代...

    唐忠毛

    环保|生态|科学

    http://www.fjdh.cn/article/2009/07/23040182598.html
  • 佛学问答--持 戒

    答:既受不杀之戒,固不许直杀,从义理而论,凡涉间接杀,帮助杀,赞叹杀,教唆杀,以及制造杀因,制造杀缘等,俱不应为。不素食者,虽非直接杀生,而是间接杀生,且杀因杀缘,由之而起,故彻底讲,持不杀戒,总以...受其相当之报。惟受戒者犯之,乃是忍力不足,偶尔一为,其罪尚薄,不受戒者,不知其非,时常造恶,其罪渐积而厚,恶薄者受苦报薄,恶厚者受苦报厚,义理显明,可推而知。但受戒者,偶尔犯破,可极忏悔,以报后效,...

    佚名

    |论坛精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6/07013382690.html
  • 敦煌佛教典籍

    宗典籍的结集。约产生于唐高宗时期。由于它专门论述戒律的意义,守戒之规范、要求,不过多涉及佛教义理,而遵守戒律又是佛教各宗各派的基本信条,故毗尼藏在一定程衷上可说宗派色彩最少。其后在全国各地流传,也传到...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6/06151082819.html